我爸78歲,和我媽住鄉下。前天我回去看望倆老,聊天中我媽無意中提起,說我幾年前給爸買的一雙布鞋,他最喜歡穿了。本周日就是父親節。父親,家中最默默操勞、也是最不善表達情感的一個角色。我原本在想著給爸買什么禮物,老媽這句話提醒了我。他為我們奔波忙碌了一輩子,“人老腿先老”,我決定送他一雙鞋,合腳舒適的布鞋。
我曾在網上看到一組數據,是說父親節的,蠻尷尬:去年情人節淘寶推出720多萬件相關商品,母親節為260多萬件,兒童節有1400多萬件,而父親節僅為32萬件,人均搜索每天也僅為800次。
尋找布鞋的過程蠻復雜,好在最后找到了一款中意的——純手工布鞋。
記者 應巧盈 文/攝
最外圍一圈,周奶奶納了一百多針。
81歲周奶奶做了73年的布鞋
81歲的周蓮鳳是蘭溪永昌街道下李村人,村子蠻偏僻。
一進屋,她正坐在家中納鞋底。
周奶奶先從鞋腰處下針,沿逆時針方向,順著鞋形納圈,每一圈的針腳必定是斜行,而非平行。為什么呢?她說不清楚,說這是祖上傳下來的。
說話間,周奶奶納好最外圍一圈,巧姐數了下針腳,有154針。
周奶奶說,現在一天只能納一只鞋底,年輕時,三個鞋底能輕松搞定。
我也想試一試,錐子拿在手上,使勁兒戳,那軟軟的鞋底,瞬間變得像案板似的,怎么也扎不穿。好不容易穿過去,周奶奶一檢查,說不合格。針孔前后兩面大小相差太大,針腳不整齊,不美。
周奶奶說,她8歲時,就跟著母親學做鞋,已經做了73年。小時候,給一家八口做;出嫁時,雙方長輩和親人各一雙——姑娘家是否能干賢惠,盡在那一雙雙布鞋上。
周奶奶說,現在只負責納鞋底,賺點來料加工費,不做整鞋了。
你們要買布鞋,得找老板娘。
全部由六十歲以上婦女手工制作
周奶奶說的老板娘叫李彩蘭,51歲,原本是蘭溪一國營鞋廠的職工。20多年前下崗后,她和家人到北京散心,逛街時發現“老北京”布鞋生意很好,一雙賣100多元,比她當時的工資還高20元。
回來后,她打算開布鞋店?勺龀鰜淼男硬桓夷萌ベu,送給親戚朋友穿,條件是找鞋子的毛病。就這樣,不停地試錯,到了2003年,終于敢找鞋店經銷。
李彩蘭的鞋,全都是手工制作,所有工序都由60歲以上的家庭婦女承擔。
老板娘說,布鞋不僅舒適,還能袪腳臭、腳汗,鞋子主要銷往上海,顧客以三四十歲的白領、企業主居多,一雙鞋200多元,老年人多半舍不得買。
我給老爸選了一雙43碼的,昨晚拿給老爸試穿時,他一臉幸福,說,剛剛好,很舒服。
幾口老酒下肚,老爸話也多了起來:14歲那年,他獨自一人穿著草鞋,挑著四只小豬,從浦江走回永康的家,布鞋只有過年才會拿出來穿一下。下大雪也穿草鞋,也就是從那時起,老爸每到冬天腳掌都會開裂。